最近在職場上常聽到「人才人材區別」的討論,其實這兩個詞雖然讀音相同,但在企業用人時可是有完全不同的意義呢!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有趣的話題,幫助你在職場上更清楚自己的定位。
先來說說「人材」這個概念。簡單來說就是「還需要加工的材料」,指的是具備基本能力但還需要培養的員工。這類員工通常有潛力但經驗不足,需要主管花時間打磨。很多企業在招募新鮮人時,就是在尋找這類「可塑性高」的人材。他們就像未經雕琢的玉石,經過適當的培養後,有機會成為公司的中堅力量。
而「人才」就完全不同了,指的是已經具備專業能力、能夠立即為公司創造價值的人。這類員工通常有豐富的經驗和成熟的技能,能夠獨當一面解決問題。企業在挖角高階主管或專業技術人員時,往往就是在尋找這類即戰力。
為了讓大家更清楚兩者的差異,我整理了一個簡單的對照表:
比較項目 | 人材 | 人才 |
---|---|---|
專業能力 | 基礎程度 | 精通熟練 |
工作表現 | 需要指導 | 獨立作業 |
培養時間 | 需要長期投入 | 即時可用 |
薪資成本 | 相對較低 | 通常較高 |
企業期待 | 未來發展性 | 立即貢獻 |
在實際職場中,很多企業都會同時需要這兩種類型的員工。舉例來說,科技公司可能會招募一批剛畢業的工程師作為「人材」來培養,同時也會高薪聘請資深架構師這種「人才」來帶領團隊。有趣的是,同一個人在不同階段也可能從「人材」轉變為「人才」,這取決於他的能力成長和經驗累積。
有些企業還會用更細的分類方式,像是把員工分成「人裁」(需要淘汰的)、「人材」(可培養的)、「人才」(有能力的)、「人財」(能創造財富的)。這種分類雖然聽起來有點現實,但確實反映了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上的不同考量。畢竟每個員工的價值和定位都不一樣,企業要根據發展階段和實際需求來配置適當的人力資源。
什麼時候該用人才?什麼時候該用人材?台灣職場常見困惑
每次寫履歷或公司徵才公告時,總會猶豫該用「人才」還是「人材」對吧?這兩個詞在台灣職場混用率超高,連人資主管都可能搞不清楚。其實它們的差別很微妙,關鍵在於你想強調的是「能力」還是「潛力」。「人才」通常指已經具備專業能力的人,像是「我們公司需要行銷人才」;而「人材」則偏向有發展潛力的對象,比如「這批新人都是可塑性高的人材」。
先來看個簡單對照表,幫你快速掌握使用時機:
用詞 | 適用情境 | 例句 |
---|---|---|
人才 | 即戰力、專業技能 | 我們急需AI演算法人才 |
人材 | 培養潛力、可塑性 | 儲備幹部計畫鎖定年輕人材 |
在台灣職場實務上,徵才廣告用「人才」的比例確實比較高,因為企業多半希望找來就能上手。但如果你在寫教育訓練或職涯發展相關內容,「人材」會更貼切,像是「公司重視人材培育,提供完整培訓系統」。有趣的是,有些企業會刻意混用,比如「招募科技人才,培育創新人材」,這種用法其實也沒錯,反而能完整表達企業的用人理念。
說到混用現象,台灣很多公司官網的「人才招募」專區,內容卻在講「培育優質人材」,這種矛盾情況很常見。主要原因是大家習慣把「人才」當成統稱,就像我們說「買衛生紙」不會特別區分品牌一樣。但如果你要寫正式文件或專業報告,建議還是根據實際需求精準用詞,特別是人力資源相關的企劃案或政策文件時更要留意。
觀察104人力銀行的職缺說明會發現,約有7成使用「人才」,2成用「人材」,剩下1成根本混著用。這反映出台灣企業的實用主義傾向——與其糾結用詞,不如把重點放在職務內容描述。不過外商公司或大型企業的人資部門通常會比較講究,他們的人員編制表就經常區分「關鍵人才」和「潛力人材」兩個類別。
最近辦公室裡常聽到主管在碎念「為什麼老闆總說要找人才?人材難道就不重要嗎?」其實這個問題蠻有意思的。在台灣職場打滾這麼多年,我發現很多老闆確實特別愛掛在嘴邊說要「找人才」,但仔細想想,那些默默耕耘的「人材」同事,不也是公司運作的重要螺絲釘嗎?這中間的差別到底在哪裡?
先來看看大家平常是怎麼區分這兩種「才」的:
類型 | 特徵 | 常見職位 | 老闆態度 |
---|---|---|---|
人才 | 創新能力強、能帶來突破 | 研發主管、策略規劃 | 搶著要、高薪挖角 |
人材 | 穩定可靠、執行力高 | 行政人員、產線作業員 | 覺得隨時可以替換 |
說真的,這種二分法對「人材」蠻不公平的。我認識很多在傳統產業做了二三十年的老師傅,他們可能不會說什麼華麗的企劃案,但光靠經驗就能讓整條生產線順暢運作。這種實實在在的「材」料,不正是企業最需要的基礎嗎?
現在很多年輕人也陷入這個迷思,覺得一定要當「人才」才有價值。但其實每個崗位都有它的專業性,像我們公司的總機阿姨,光是能記住所有客戶的聲音和習慣,這種細膩就不是隨便找個人能替代的。與其糾結在「才」或「材」的稱呼,不如想想怎麼讓每個員工的特質都能發揮最大價值。
說到這裡就想到前陣子一個案例。有間傳產工廠花大錢請來名校MBA當廠長,結果三個月就走人了,反而是原本的領班阿明哥接手後,用他二十年累積的實務經驗讓產能提升15%。這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嗎?「材」料用對地方,效果可能比所謂的「才」子還要好呢!
最近好多朋友都在問:「台灣企業最需要哪種人?人才vs人材大解析」這個問題。其實啊,台灣老闆們要的不只是會做事的人,更想要能幫公司賺錢的夥伴。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兩種「才」的差別,還有企業到底在找什麼特質的人。
先講「人材」好了,這種就是基本款員工,像螺絲釘一樣能把交代的事情做好。但現在台灣企業競爭這麼激烈,光是會做事已經不夠看了。我認識的HR主管都說,現在面試時更看重「人才」的潛力,就是那種能舉一反三、主動發現問題的人。這種人不只會完成工作,還會想辦法讓工作變得更有效率。
來看看具體的比較表:
特質 | 人材 | 人才 |
---|---|---|
工作態度 | 按部就班完成任務 | 主動優化工作流程 |
問題解決 | 等待主管指示 | 提前發現並提出解方 |
學習能力 | 掌握基本技能 | 持續進修新知識 |
團隊合作 | 做好自己份內事 | 帶動團隊一起成長 |
台灣中小企業特別愛用「即戰力」這個詞,但其實老闆心裡要的是能跟著公司一起打拼的夥伴。我聽過好多創業老闆抱怨,現在年輕人太習慣被動等待指令,反而是一些有想法、敢表達的求職者更容易被錄用。不過要注意的是,展現創意之餘也要懂得傾聽,畢竟台灣企業還是很重視團隊和諧的。
科技業的朋友告訴我,現在連傳統產業都在轉型,所以企業更看重適應力和學習速度。像是有些傳產開出高薪找數位行銷人才,不是要你馬上很厲害,而是希望你能快速掌握新工具。這跟過去只要會操作機台就好的時代真的差很多,現在連工廠作業員都要會看數據報表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