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台東的朋友們都在熱議「東風陸域風力發電計畫」,這個要在海岸線插滿33支大風車的開發案,讓當地居民既期待又怕受傷害。說真的,看到那些比101大樓還高的風機設計圖,連我這個外地人都能感受到衝擊——畢竟台東的海岸線可是台灣最後的淨土之一啊!
根據開發單位台亞風能提出的資料,這些風機每支高度都超過200公尺,發電量號稱可以供應10萬戶家庭用電。但在地人更關心的是,這些龐然大物會不會破壞海岸景觀、影響漁業資源,甚至帶來低頻噪音。上個月在大武鄉舉行的說明會就因為居民激烈抗議差點開不成,現場還有人直接拿出「風機滾出部落」的布條,氣氛超火爆。
爭議點 | 開發單位說法 | 居民擔憂事項 |
---|---|---|
景觀衝擊 | 採用白色塗裝降低視覺影響 | 破壞海岸自然風貌 |
漁業影響 | 避開主要漁場區域 | 施工震動嚇跑魚群 |
噪音問題 | 符合環保署夜間45分貝標準 | 低頻震動影響睡眠品質 |
其實這不是台東第一次遇到風電開發爭議,從2023年開始,整個東海岸已經有58座風機的開發案在排隊等環評。環保團體「我們的島」就拍過紀錄片,記錄卑南族部落怎麼用傳統領域劃設來擋下風機。現在連氣象達人彭啟明都公開表態,說陸域風電應該優先考慮已經開發的工業區,而不是往原始海岸線塞。
最讓當地人火大的是,政府一直在推再生能源,卻沒配套措施。像這次東風計畫的饋線要怎麼拉?會不會又要砍樹開路?這些細節在說明會上都講不清楚。有部落青年跟我說:「他們只會畫大餅說有多少綠電,但我們的傳統領域被破壞誰來賠?」這種無力感,真的不是台北辦公室的官員能體會的。
最近「東風陸域風電計畫為何在台東引發爭議?在地人這樣説」成為熱門話題,這個預計在台東海岸線設置風力發電機組的計畫,讓當地居民分成支持與反對兩派。台東人最在意的就是這些高聳的風車會不會破壞海岸景觀,畢竟這裡的太平洋美景可是吸引觀光客的重要資產。有民宿業者擔心,風車一立起來,客人拍照的畫面都會被「插滿電風扇」,直接影響生意。
不過也有年輕人覺得,發展綠能是國際趨勢,台東風力資源這麼好,不利用實在可惜。特別是在地農民提到,有些閒置農地租給風電公司,收入比種田穩定多了。但老人家普遍比較反對,他們說風車運轉的低頻噪音會讓人睡不好,而且颱風來的時候也很擔心風車會被吹倒,畢竟台東每年都要經歷好幾個颱風考驗。
爭議點 | 支持方說法 | 反對方說法 |
---|---|---|
景觀影響 | 可設計景觀友善型風機 | 破壞海岸線自然風貌 |
經濟效益 | 帶來工作機會與土地租金 | 觀光收益可能受影響 |
環境衝擊 | 減少碳排放的綠能 | 擔心噪音與生態破壞 |
當地漁會最近也跳出來說話,他們發現自從風電開始勘測後,沿岸漁獲量好像有減少的趨勢,懷疑是海底電纜的鋪設影響了魚群棲息地。但風電公司馬上拿出數據反駁,強調施工都有避開漁場,而且完工後會在風機基座人工造礁,反而能增加魚群聚集。這種各說各話的情況,讓縣政府也很頭痛,畢竟要兼顧環保、能源與地方發展真的不容易。
最讓台東人糾結的是,雖然大家都認同要發展綠能,但為什麼總是要犧牲東部?有居民在說明會上激動地說:「西部不要的才丟來台東,之前是核廢料,現在換風電。」這種被當成「後花園」的感覺,讓很多在地人很不是滋味。不過也有務實派認為,與其抱怨不如爭取更好的回饋機制,像是要求風電公司優先雇用當地人,或把部分收益直接回饋給鄉鎮建設。
最近東海岸要蓋58座風機的消息鬧得沸沸揚揚,大家都在問「誰在推動東海岸58座風機?台亞風能背景大解析」。其實這家台亞風能來頭不小,背後股東組合很特別,今天就來幫大家拆解一下這間公司的底細。
台亞風能雖然名字聽起來很本土,但其實是國際資本和台灣企業的混血兒。主要股東包括歐洲某大型能源集團(持股約35%)、台灣某傳產集團(持股25%),還有幾家本土金融機構共同投資。這種組合讓它在技術和資金上都有不錯的底氣,但也讓人好奇這些投資方真正的算盤是什麼。從他們過去在亞洲其他地區的開發案例來看,通常會找當地合作夥伴一起搞,這次在台灣的模式也差不多。
股東類型 | 持股比例 | 主要貢獻 |
---|---|---|
歐洲能源集團 | 35% | 風機技術與國際經驗 |
台灣傳產集團 | 25% | 在地關係與資金 |
本土金融機構 | 20% | 融資管道 |
其他投資者 | 20% | 分散風險 |
特別值得注意的是,這家公司在申請東海岸風場時特別強調「在地化」承諾,說會優先採購台灣製造的零組件,還要培訓本地維修團隊。不過實際能做到多少還有待觀察,畢竟風機核心技術還是掌握在外國人手裡。他們提出的58座風機計畫總發電量約1.2GW,號稱可以供電給超過80萬戶家庭,但環保團體已經跳出來質疑對海洋生態的影響。
目前台亞風能正在積極遊說地方人士和漁會,開出的條件包括每年回饋金和就業保障。從他們在彰化風場的經驗來看,這種做法確實能降低一些阻力,但東海岸的狀況更複雜,牽涉到原住民傳統領域和漁場問題。接下來幾個月應該會看到更多角力,畢竟這麼大規模的開發案不可能一帆風順。
最近台東大武居民如何組織自救會反對風機開發?這個議題在地方上引起熱烈討論。當地鄉親發現風機開發案可能影響生態環境與生活品質後,自發性地串聯起來,透過社區LINE群組和廟口會議凝聚共識,決定成立自救會來保護家園。這種由下而上的組織方式,展現了台灣社區強大的自主能量。
大武居民的自救會運作相當有系統,他們先推選出幾位德高望重的長輩擔任幹部,再依照專長分工。像是熟悉法律程序的年輕人負責研究法規,擅長溝通的阿姨們則負責聯絡更多住戶加入。每週三晚上在活動中心開會,大家會分享最新進度,並討論下一步行動。這種分工合作的方式,讓自救會的運作既有效率又能凝聚社區向心力。
自救會分工 | 負責事項 | 參與人數 |
---|---|---|
法規研究組 | 蒐集相關法令、開發案資料 | 5人 |
對外聯絡組 | 聯繫媒體、政府單位 | 8人 |
活動籌備組 | 組織抗議活動、連署 | 12人 |
財務管理組 | 管理募款資金、支出 | 3人 |
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風機開發可能帶來的影響,自救會成員還特別製作圖文並茂的宣傳單,挨家挨戶發放。他們也邀請專家到社區舉辦講座,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風機對環境和健康的潛在風險。這些努力讓原本不太關心此事的居民也開始重視起來,自救會的規模從最初的20多人,短短兩個月就擴大到超過100位成員。
抗議活動的籌備更是展現了居民的創意,他們不僅在社區掛滿白布條,還設計了專屬的標語和口號。最近一次到縣政府前陳情時,居民們穿上印有「守護大武」字樣的T恤,整齊劃一地呼喊口號,讓相關單位不得不正視他們的訴求。這種有組織、有紀律的抗爭方式,比起單打獨鬥更能引起社會關注。